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解读陶瓷在这座城市的创新与发展。
(资料图)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高潮时期——明
早在元代景德镇就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家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
御器厂的建立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厂里的服务人数达2000人。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为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
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重要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
而所有的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制出了玲珑瓷。
永乐时的色釉也非常出色,高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下)瓷器洁白纯净。
当时的宝石红釉就是汁晶莹似红莹石,胎质细腻坚致。且永乐宣德时的青花料采用的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
此时,青花料则使用产于江西乐平“平等青”料,呈色稳定淡雅,清晰明快,蓝中泛青。
成化时期的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
嘉靖(公元1522-1566年)青花则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翠艳丽。
到万历后期青花则用浙料,青花明快,能迅速提高发色质量。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巅峰时期——清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陶瓷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之世,运以新意,佣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清代由内务府主管御窑厂,派专人来监督制瓷生产。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各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
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郞窑”。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名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
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
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彻明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为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的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奉命到景德镇御窑厂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
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
景德镇的兴衰过程展示了一部中国陶瓷史,又如同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从中我们看见历朝历代中国人对瓷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专精,历史上那些工艺大师们不断突破自我,并从中寻找艺术与工艺技术两者间的制衡点。
因为千年文化与艺术的积累于锤炼,才创造出我们眼前精美的瓷器工艺作品。
从传统工艺技术寻找我们文化的根,将之融入与生活去品位艺术的美,并继续将它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致上的最高敬意。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