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信第一次听到“咕卡”这个词时,不少人都是满头问号,如今咕卡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卡”,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探访了昆明部分文具店、文创店,发现均有咕卡套盒销售,很受欢迎。
年轻人着迷的“咕卡”到底是何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了解到,“咕卡”的“咕”字是由韩语音译而来的,意为“装饰”,咕卡是“装饰卡片”的意思。喜爱咕卡的人群在卡上贴各类贴纸,随心所欲地装饰卡片,可以装饰卡盘、卡套、卡片、卡砖等。
简单说就是用五花八门的贴纸装饰卡片。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不少博主都在咕卡,有的还出了咕卡教程,点赞,收藏过万,在小红书平台,关于咕卡的笔记已经超过60万篇,商品超过了10万件。咕卡的视频播放量也已超15.5亿次。
万物可咕!“10后”小姑娘成为咕卡主力军
咕卡流行于学生群体,知晓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其受众已无年龄和身份之分,可谓“众人皆咕,万物可咕”。
豆豆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为咕卡资深玩家已“入坑”一年了,每天练完琴后都会用1小时咕卡,在豆豆的书桌上摆满了咕卡工具。她介绍,这些咕卡材料都是爸爸妈妈给她的奖励,平时考试成绩好,就会让她挑一些贴纸,在她看来,这些咕卡贴纸可是她辛辛苦苦努力“挣来的宝贝”。
“我可是我们班的咕卡高手,基本上我们班里的女生都咕卡,然后带到学校里大家欣赏。”豆豆说完拿出了这一年来她咕的卡,颜色、形状各异。“我们班的女生在课间还会交流心得,一起了解最近流行什么款式,怎样咕卡最好看。” 豆豆说。
可可刚“入坑”不久,她告诉记者咕卡好像有一种“魔力”,会上瘾,也让平时毛手毛脚的她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咕卡。可可介绍,平时的零花钱都会买贴纸,每个月要花1000元左右,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女儿买了太多的材料,有时候会和她的小闺蜜交流,互换贴纸。如果她的小伙伴喜欢她的贴纸,她们还会相互出售。”这样的行为,让可可的家长觉得这样不会浪费材料,还能促进孩子和她的朋友之间的感情。在她看来,咕卡早就成为女儿和小闺蜜间的“社交神器”了。
“00后”的小陈最近也迷上了咕卡,她觉得给自己的物件贴上好看的贴纸会“独一无二”,让自己的东西变得赏心悦目。
记者发现,咕卡也不局限于塑料卡片,从眼镜盒、手机壳再到水杯,“万物皆可咕”。咕卡也已经走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但咕卡的群体还是以小学生为主。
价格低、网上销售火爆,家长是咕卡消费的主力军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发现,某店售卖的咕卡套装月销10万+。记者看到店内买家秀大多来自家长,不少家长晒出孩子们咕卡的视频,“没有哪个女孩子会拒绝”“孩子很喜欢”这样的评论屡见不鲜。
套装价格在30元—100元不等,单个贴纸有3元—20元不等。
“咕卡与手账属于一个DIY范畴。从趋势上看,去年开始比较火,尤其在疫情居家期,咕卡成为了给孩子解闷的玩具。”淘宝商家说。
在商品评价里有消费者说:“陪女儿一起咕卡,真的太好玩了。孩子提高了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创造力。”也有网友觉得咕卡就是贴贴画的一种升级说法。
商家:线上月销售过万,线下同样销量火爆
不仅线上月销售过万,线下同样销量火爆。记者探访了昆明部分文具店、文创店,发现均有咕卡工具售卖,且销量甚好。
在西城时代购物中心一家文具店内,专门开设有咕卡专区,从咕卡套装到分装,不仅有彩笔还有镊子等咕卡工具,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咕卡装备,各类贴纸琳琅满目,挂满了半面墙。
“我们店里买咕卡贴纸的大部分都是小学生,也有一些高中生。昨天一个家长带孩子来选购,买了400多块钱的贴纸和卡盘,听说是表扬孩子周考满分的奖品。”店员说。
“去年12月店内开始上架售卖咕卡产品,之前很多小朋友来店里问有没有咕卡,当时我被问得很懵,不知道咕卡是什么,来货后才明白什么是咕卡。”文创店老板娘告诉记者。
“咕卡,就是DIY,小学生爱买带钻亮晶晶的贴纸,很多中学生喜欢普通文艺一些的贴纸。”店员介绍,新手咕卡的学生一般会选择买套装,工具、贴纸一应俱全,老玩家会买很多配件。记者注意到,一版贴纸售价15元到20元不等,也有贵的40元的贴纸套装。
在昆明市一所小学旁的文具店内,售卖的咕卡系列产品很多,除了常见的咕卡套盒,还有咕卡点缀素材贴、立体装饰贴片、不同形状的咕盘 ……
看似价格亲民,想做出好看的卡片,仅仅有基本入门工具是不够的。记者还发现了一些衍生产品,比如透明套笔记本、咕卡笔、油漆笔、奶油胶等,样式多,这让咕卡成瘾的老玩家想通通拥有,买多了还是很“烧钱”。
家长:“我们也‘咕’过”
“说起咕卡,我们小时候也有‘咕’的经历,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喜欢买贴纸来装扮自己的物件,家里的门框上,桌椅上,只是现在孩子们装扮的对象变了,有专门的工具,贴纸也越来越好看了。”朱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她喜欢和女儿一起DIY。在她看来,咕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女儿的审美和想象力,周末抽时间和女儿一起咕卡也能享受亲子的快乐时光。
对于孩子热衷咕卡,不少家长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每天会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咕卡。“我每周都会换一个钥匙链,都是我女儿亲手给我做的咕卡钥匙链。”陈先生说,在他看来,咕卡已经成为了小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提高女儿的动手能力。
家长为何愿意为咕卡买单呢?记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家长认为咕卡是很好的带娃神器,可以减少孩子看手机的时间,便宜的贴纸在网上购买,9.9元可以买一沓贴纸。“买一个套装,可以玩很久,100多元性价比很高。”
老师:咕卡过程可拉近亲子关系
看似简单的咕卡,不仅需要动手,还要将贴纸拼贴好,看上去美观。“我们美术班有时候还会专门安排咕卡课程,看似贴画装扮,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孩子们的创作意图,设计灵感,有助于孩子们提高审美。有时候,可让闹腾的学生立马安静地坐在那里咕卡,因此,我认为咕卡也是放松心情,缓解焦虑的手工活动。”兴趣辅导班刘老师告诉记者。
刘老师还建议家长可以抽时间一起陪孩子咕卡,尤其是女孩子,可以在咕卡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创作想法,拉近亲子关系。
记者咕卡初体验:有点“上头”
“选贴纸,选卡片,设计贴纸位置,粘贴……”一套操作流程下来,不知不觉一小时过去。整个咕卡过程,记者一直在思考怎么贴才能好看,怎么设计更美观。
咕卡结束后,记者还邀请了“10后”资深咕卡玩家作为评审专家,给记者的咕卡作出评价和打分,而记者也从中体会到了咕卡的快乐。“第一次听到咕卡,是在准备上一年级的小侄女那里知道的。直到看到一个’10后‘给你介绍什么是咕卡的短视频才了解到了咕卡一词。”
对于记者来说,可能就是把“P图”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看似简单的操作,平平无奇,可是咕卡好像真的可以让人“上头”。
解压、治愈这两个高频词赋予了咕卡新的精神内涵,千禧一代用DIY追求个性化,她们大多在比较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不愁温饱,在物质上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也更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采访和自己体验咕卡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咕卡的背后有孩子们更深的创作意图,她们对审美的要求,咕卡是她们丰富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她们也为自己所制作出的作品感到自豪。咕卡让一张普通的卡片变成一张艺术品,从藏品变成了展品。
咕卡之所以能成为“社交神器”,不仅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而且咕卡的制作过程也是一种新型解压、放松的方式。同时,咕卡也成为了与周围朋友的情感链接。
贴纸会随着时光褪去色彩,但一代代人的童心未泯。从咕卡摆件,到万物皆可咕,玩法一波接一波,还有人把咕卡当成一种解压的方式,你会为咕卡买单吗?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马艺宁 摄影报道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吕世成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